经过前后一个多月时间的相处接触。
济北城给予了当地民众不少帮助,解决温饱问题。除了少数的顽固分子,耽罗人对宋人不再抱有戒备。反而走出森林和山洞,凭借兴趣学习融入
济州岛附近海域有很多新的小渔船,那是船坞建造百艘鱼船送给耽罗族。渔民们告别了独木舟,驾驶抗浪,稳定性更强的渔船在海上撒网捕鱼。
船只和渔网升级,耽罗人每天捕到的鱼虾满足族内所需。也会拿着新鲜的海鱼到济北城换粮食。
济北城经过数万军民齐心协力的修建。四周夯土墙有数米高,南面靠海的更是多了一层岩石墙体。
尽管规模无法跟晁家庄相比,却让耽罗人震撼不已。他们族群的鼎盛时期,部落防御也没有这么强。
济北城外,长期设立好几个收购点。以米,面粮食换取耽罗人吃不完的海鱼或猎物,甚至野果等等。
夕阳西下,十多个穿着粗麻衣的耽罗渔民,拎着装满活鱼或牡蛎扇贝等海鲜的木桶排队等待换粮。
队伍前方,过街老鼠张三带人接待一位五旬老者。对方皮肤黝黑,额头上有皱纹,身上散发着一股独有的鱼腥味,旁边有一个木桶,里面装着海鱼。
这片海域水产丰富,水军自己撒网足以满足所需。不过闻太守制定的政策,适当对外收购,促进交流,
三斤海鱼换一斤粮食。
在张三的指挥下,亲卫熟练的称重,又给对应的粮食:“老丈,共五十斤鱼,给您十七斤粮食。拿好。”
“哈哈,谢谢”老渔民接过袋子掂了掂,咧嘴露出一嘴老黄牙,叽里呱啦,最终说出了谢谢两字。随即高高兴兴地走了,让其他耽罗人笑着吆喝。
不管寒冬来临后有没有鱼捕捞,只要现在勤快一点,多捞一些鱼,捡贝壳就能换到足够过冬的粮食。
这是过惯苦日子的耽罗族百姓统一的认知。
站在一段城墙上的耽罗世子,不,准确的说是济北城主薄高昌贤,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他的选择没有错,族人的生活在一天天变好。
以前那种吃不饱穿不暖,还会饿死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只要融入成为天朝上国人,再也不受压迫。
如晁盖说的那般,这位世子拜闻焕章为师,每天学习处理政务,接触汉人,本族百姓了解民情。而且颇有天赋,这段时间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
为以后耽罗族建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