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任何人只要用任何搜索引擎,关联到盖青云这个名字,都会轻易的看到奥运选手这个身份上来。
都会哦哦哦!
原来早就不是无名之辈。
就算之前没听说过,全国青年射击冠军、柔道冠军、摔跤冠军,还连获三次亚洲巡回赛冠军,取得奥运参赛资格的标签。
任谁看了都会觉得钦佩之情油然而生。
人们最常说的运动员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没什么文化素养。
可看看这台上的年轻人,唱的可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文绉绉的词儿。
试问在场这么多歌迷、观众,有多少能达到这个诗词歌赋的“造诣”。
文武双全的人设被轻而易举的立起来。
然后只要在网络上稍微停留会儿。
就会发现各种平台,早就存在大量关于盖青云赛事报道、学术论文、音乐分享。
他在青运会、亚巡赛上的比赛照片,小视频,课题研究时候的画面图片,更是随处可见。
这些信息全面丰满了整个人设。
之前宋思雨操盘的文化传媒,早就堆集了大量关于燕青在各方面的网络信息。
但就像青运会那些官方报道一样。
看似名头很大,其实根本没有进入社交传媒主流。
自然也是观者寥寥。
整个互联网热度高度集中于那几个社交巨无霸里面,绝大多数网民也只从这几个渠道了解信息。
哪怕那个已经有数十万粉丝的盖青云本尊号上,“台妹看升旗”的小视频已经获得数百万播放流量跟大量转发传播。
但这在每天浩如烟海的巨大流量面前,只要不持续推出同样能带来流量的信息,很快就被淹没了。
更何况之前的这些零星热度都很难形成粘性和记忆点。
碎片化的流量时代,每个人的手机每天都在接收巨大的信息量。
实际上每个人的信息量都处在多余过剩的地步,谁都在下意识的筛选删除。
只有持续推动才有可能保持曝光。
这种情况下,宋思雨就算愿意砸钱换取热度,也要事倍功半的付出巨大代价。
所以她反复权衡的思路是先各种堆信息,把关于燕青的各种细节丰富起来,包括把专辑推出上市,都是做好基础工作。
最后寄希望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