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固体磨料的流动性和可控性太差,在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涡轮叶片表面不需要抛光处理的部分造成损伤,所以我的想法是,把非常细小的硬质颗粒,比如碳化硅、白刚玉、金刚石,混合相关液体,调制成膏状的、半流体状态的介质作为磨料。”
“正所谓水无常形,这样的软磨料可以像液体一样,在压力作用下自动钻进需要抛光的孔道里面去,又不会对外表面产生太多影响,不要说我们这种直通的气膜孔,就算是内部结构更复杂的弯曲孔、异型孔,也能用这种方法进行加工!”
一大段内容说完之后,整个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包括钟世宏在内的所有人都开始严肃地思考黑板上思路的可行性。
尽管粉笔手绘出来的图本身略显抽象,但这里面蕴藏的思路显然是极为宝贵的。
磨削,跟车、铣、刨等方式类似,也是一种典型的切削加工方式。
但随着人类对于表面光滑度的要求愈发提高,以及各种非平面、非轴对称零件的出现,传统的磨床已经很难满足愈发奇葩的工业要求。
尤其是凹凸面与弯曲孔道,一般的刀具和模具根本无法有效处理。
这也是当今精加工领域的一个公认难题。
发达国家目前给出的版本答案是电化学研磨。
说是研磨,但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是电解过程。
把需要处理的工件作为电解池的阳极,通过金属基体与表面杂质层的化学位不同,在通电情况下实现抛光。
显然,这需要极强的电化学水平,只要控制条件稍有波动,就很容易产生晶间腐蚀,导致整个产品报废。
如果410厂有这个能耐,那莫不如从一开始就用电液束流加工法,从根源上避免产生重融层。
实际上这也是当今华夏制造业的通病。
不是某个关键技术不过关,而是哪哪都不过关,千头万绪之下,甚至很难找到一个快速起效的抓手。
410厂只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而已。
这就导致哪怕做出了一些技术突破,比如电火花打孔技术,但由于整个工序的其它环节仍然存在短板,最终造出来的产品往往还是很难让人满意。
而常浩南的这个思路,相当于把原本木桶最短的那块板子给补长了。
如果能够实现,那得到好处的绝对不只是410厂一家。
整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