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千余人。论述三教之长短。最后得出结论:以儒教为先,佛教为后,道教最上。
而今,此事之大,已甚于当下朝堂的任何事情。
文彦博、张方平、宋庠、丁度等相公最此事也甚感兴趣。
他们在上奏的奏疏中称:唯有将士农工商的排位顺序搞清楚,全宋变法才能有秩序。
而不是像当下这般。
一边鼓励农人经商,一边又给予农人各种利好措施;一方面改变科举制度、施行三舍法,一方面让士子们另谋出路。
似乎只要将此事辩个明白。
全宋变法才会更加清晰,大宋的未来才会更加明朗。
这几日。
台谏官们并没有发表太多意见。
因为他们只对心中笃定的事情才会表达态度,提出建议。
二月初十,午后。
御史台,台院,院内。
苏良、欧阳修、范镇、何郯、赵抃、韩绛、周元、吕诲等台谏官聚在了一起。
吕诲气呼呼地说道:“我实在想不明白,此等争论,有何益处?士农工商、农商工士、商农士工、商士农工,有何区别,这不就是个名头吗?”
范镇摇了摇头。
“非也。刚开始民间争论时,还能称作名头之争,但现在已经是国策之争了!”
“商不满排于末尾,农不愿居于商后,士不愿丢了头名,工亦不愿处于商后。当下,在所有人眼里,这个排位决定着朝廷的国策方向,朝廷一视同仁是不可能了,恐怕必须要争出一个高下来!”
何郯接着道:“这是给朝廷出难题啊!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定,估计很难令所有人满意。这就好比父亲、母亲、妻子、孩子同时掉进汴河里,你们说应该先救哪一个,最后救哪一个?”
听到何郯这个比喻,众人忍不住都笑了。
这时。
韩绛站出来说道:“若发自内心来讲,我觉得士农工商的排序是没有问题的。但若为了全宋变法,我觉得应该是士商农工。大宋有今日,商人们的功劳是显而易见的。”
“我认为,士可以排在最后,士大夫官员必须有气度,理应是农商工士!”赵抃说道。
欧阳修捋了捋胡须,道:“要老夫讲,最好的结果应该是士农商工,可以将商人的地位提一提,至于工,匠人势小,相对而言,影响力也最小。”
众台谏官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