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一大群年轻人。
都是从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挑选出来的俊杰。
这些人的职务并不高,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从事的也都是文书、打杂一类的工作。
但能时不时的受到大佬们的点拨。
太子、陈景恪等人,更是经常为他们上课。
通过言传身教,告诉他们许多道理。
可想而知,这些人的能力有多强。
说白了,有点类似于汉唐时期的郎官制度。
挑选一批年轻的俊杰,放在中枢进行培养。
等成材之后,再外放进行锻炼。
这些人往往都是天子的心腹,能帮助天子了解天下的详情。
陈景恪弄这么一群人,也实属无奈。
没有足够的人才,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培养。
总之,在这群同龄人面前,杨士奇引以为傲的能力,就变得拿不出手了。
尤其是对新政,他连表面了解都算不上。
不过他并没有气馁,出身低微又没有名师教导,他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能屈能伸、百折不挠。
不懂就放低姿态去学去钻研。
很快他就在小圈子里站稳了脚跟,有了一帮聊得来的朋友。
在这些朋友的帮助下,他很快就补上了短板。
对朝廷的变革,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不过他依然没有急于表现自己,而是更加深入的去学习。
现在他只是知道了朝廷要怎么做,却并不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
而且随着对新政了解增多,他心中也生出了许多疑问。
比如,陈景恪到底是基于什么思想,才制定出这些政策的。
比如,皇家为何会对他如此信任?
新政会带来不确定性,这是历朝历代最大的忌讳。
为何都反对变革?
就是为了稳,为了杜绝不确定性。
太圣皇之前的执政风格,是出了名的保守。
给工匠上匠籍,军户籍还不允许互相变动。
一人为匠籍,祖祖辈辈都只能为匠。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为了稳,为了‘不变’。
可是,陈景恪的变革前所未有的激烈,很多政策即便是现在来看,依然无法理解。
那么,他是如何说服圣皇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见月明 作品《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第480章 人权的二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