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原本就在维持郡国官府的预留赋税之中,就算增修学舍,挤一挤还是能挤出来的。
所以只要控制好人数,别像太学一样动辄诸生过万,也不会给地方造成多少经济负担。
虽然如此做可能会产生生源问题,但总归先把原本荒废的架子重新搭起来再说。
至于老师,也不必担忧,通了两经的太学生便够格成为郡国文学吏,去当老师了,虽然大部分太学生会继续追求三经、四经。但没关系,可以给出政策优惠。
通两经的太学生为何不愿去郡学教书?归根结底,没有前途,那就给他们前途。
当刘辩将这些事先交给尚书台令其出谋划策之后,首先被放弃的是县校。
首先是能当老师的郡国文学吏数量终究有限,其次有条件也愿意去县校的人距离郡学的标准不会差太多,以及最关键的原因——假使一郡国之学只招百位学生,这天下郡国加起来也得过万了。
一万个免除赋税徭役的青壮男丁,虽肉疼却也能勉强接受。
要是县学人数再倍之所以县校是不可能仿照太学和郡学,可没了优待,拿什么去和私学竞争呢?
“总而言之,大舅此行,是要将原本荒废的郡国之学重新匡扶起来,并且郡学也得同太学一样,不能没有贫寒子弟。”刘辩对着跃跃欲试的何进强调道。
免除徭役赋税的政策本就是为了寒门子弟而设立的,尤其是远不如太学的郡学。
理论上,大族子弟自有家学等私学作为更好的去处,不会与贫寒子弟相争,但现实谁知道呢!
“以大舅的名望,此事必然不难,如汝南、颍川等郡之郡学,本就文学昌盛,然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之事并不少见,大舅不可大意。幽并两州,地处边境,因鲜卑侵扰,百姓常有不安,文风不盛事出有因,大舅需要多多关心。至于南方益荆扬三州及交趾刺史部,可先搁置,凉州战乱之地亦可暂缓。”
何进一脸严肃,刘辩每说一句话,他都要点一下头。
刘辩也不知何进究竟听懂了多少,他对于何进没有太大的期望。让何进在目前最重要的中原地区转上一圈,恢复郡学旧制,同时作为一個催促郡国二千石做事的使者,顺便替刘辩积累一些文治上的声望。
但要是何进能做得更好,那刘辩自然乐见其成。
“大舅此行,我只有一点要求,学官且先不论,舅父此次行事,身边所用者,其宗族之人当无为公卿及二千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