踱到楼阁南边,李善道望着刘胡儿等出了县衙,上马驰远,又放开视线,再复又一次地俯瞰环顾了下火光透亮、嘈杂喧闹的城内,手摸着颔下短髭,轻轻地长叹了口气。
侍在边上的一人问道:“二郎,是在担心王三、张五闹出人命么?”
“刘贤兄已亲自前去,人命料是不会闹出的。”
问话之人是杨粉堆,入城前,他奉李善道的军令,去给秦敬嗣、王须达等传了个改从北城门进城的令,传完以后,他就返回城中,重回到李善道的左右了。
他问道:“不为此,二郎又是为何叹气?”
“总有些时候,粉堆,人需要在两难之中,做出选择。而又总在有些时候,做出的选择,是违心的选择,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杨粉堆一头雾水,说道:“二郎,你这是在说什么啊?”
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
只做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李善道大多时,还能按他自己的想法去做事,如今他身为一部主将,帐下的部曲千余,却已是在有些时候,无法再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做事、来处理事情了。
这不是“人在江湖”的“身不由己”,这是当你已经初步有了一个你的“小团体”后,你不得不在某些事情上,顺应你这个“小团体”中大部分人的利益的“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也好,不得不违心也罢。
今晚在楼阁上,与刘胡儿的这番谈话,往好处来说,对李善道以后的发展,实也是甚有益处。
解决了李善道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必须要直面,绕不过去的两大问题。
一个,当然就是打完仗后的军纪问题,这个不必再做多说。
另一个,则即是处理县吏,或言之“隋朝官吏”等这类俘虏的问题。
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只是一个处理“俘虏”的军事问题,深里来说,却实际上是一个判断“谁是敌人,谁是朋友”的政治问题,或者说,是一个把自己视为什么阶级的政治问题。
县吏,不仅仅只是县吏,能当上县吏的,多数是士族子弟。
徐世绩把他抓到的县吏、士绅多给放了,这说明什么?说明他把他自己视为了士人阶级中的一员。他造反起事,是因见隋室将亡,如此而已,而绝非是要反士人,或言之地主这个阶级。
说实话,李善道在这个问题上,和第一个问题一样,早前也是心存矛盾的。
点击读下一页,继续阅读 赵子曰 作品《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第二卷大海寺 第六十八章 李善道意作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