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错误并不重要,错上加错那就不可原谅了。
陈朝的朝廷里也有明眼人,看出了陈宣帝北伐的不合时机,代表人物是尚书毛喜。
在陈宣帝第一次太建北伐的时候,毛喜就给陈宣帝出谋划策过,并且对于战后如何治理淮南之地,也积极建言献策,陈宣帝也非常赏识毛喜,一一采纳了毛喜的意见。
就在陈宣帝准备第二次北伐之时,陈宣帝特意找来了毛喜,向他询问计策,然而,毛喜却当即泼了陈宣帝一盆冷水。毛喜指出了三点问题:
第一、淮南之地刚收复不久,人心思动,还不太平;
第二、周武帝宇文邕刚刚灭齐,士气正盛;
第三、陈军擅长水战,不善陆战。
同时,毛喜认为眼下最急迫的任务是保境安民,然后伺机而动。
陈宣帝是一个非常自我的人,诚如第一次太建北伐一样,一旦下定主意就不会再轻易更改。
这种性格,说好听点,这叫自信,说难听点,就是固执。自信和固执的区别在于,是否经过冷静思考之后,才做出决定。
陈宣帝原本想从毛喜这里听到一点支持的话,没想到毛喜居然是跟自己唱反调,陈宣帝只把毛喜的话当做了耳旁风,他根本听不进去任何人的意见。
假使第一次北伐之时,吴明彻没有站出来支持,我相信,以陈宣帝的性格,他也一样会执意北伐。只不过,第一次北伐时机正合适,也最终胜利了,陈宣帝性格的弱点并没有显现出来。攻占吕梁
公元577年的十月,陈宣帝再一次任命吴明彻为北伐军总元帅,北伐的目标是徐州和兖州。
吴明彻得到陈宣帝的北伐诏令,立即率军北上,他决定从泗水北上,因为一来可以充分发挥陈朝水军的优势,二来徐州和兖州都是依傍于泗水。
南北朝时期的泗水和今天的完全不同,在12世纪以前,泗水是黄河和淮河之间最大的一条水系,发源于今天山东南部的泗水县,向西南流经曲阜、兖州,然后又折向东南,流经今天的江苏省沛县、铜山县,和汴河交汇于徐州,然后继续向东南流经下邳、下相,最终在淮阴汇入淮河。泗水的水量非常充沛,而且河水非常清澈,因而,泗水也被叫做清河。这一情形一直到12世纪黄河对淮入海才发生改变,由于黄河夺淮入海,泗水也就从此在历史上消失了。中国的河流大多是自西向东流的,泗水则是南北走向,当时大运河尚未修建,泗水对于南北交通来说是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