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扣除成本后的净盈利按照股份占比进行分红。
8.如果想要扩募,或者有人退出,去工商局重新登记就好,就当做是“增资扩股或者减资缩股”了。
9.出局方式还有私下的股权交易。
这不是正统的私募管理方式,做不大,只能少数人自己玩。
但是,它方便啊!
申购与赎回的麻烦,抵消不了在监管和审批方面获得的便利,以及在投资方向上的自由和操作上的灵活。
其实后来满大街的“xx投资公司”,基本都是这样的运营模式。
只要有一个水平够用的管理人,再加上三五八个富人客户,就能轻松开起来。
运营成本低得一批。
正经的私募公司必须开在cbd,核心地段a级写字楼,否则客户怎么信赖你们?
而公司化私募有个特角旮旯就可以,反正不需要对外大规模募资,直接开在洗脚城楼下最舒服不过。
前者在魔都每年的运营成本最少最少是100万起,正常都会干到200万以上,越大越贵。
后者有30万使劲祸祸,还可以报销不少洗脚发票……
但它有一个很大的坏处——
双重征税。
公司的税收一波,管理人的个人所得税再收一波……真踏马疼!
所以,必须想办法合理避税。
要么就是注册到开曼群岛、百慕大等避税天堂。
要么就是把公司注册为“高科技企业”,享受诸多税收优惠。
前者韩烈不予考虑,后者完全可以。
其实单就韩烈本人而言,他不太在乎能不能避税,反正股市早晚会变成他的提款机,交多少税都是取自于韭菜。
但是吧,工作不能那么干。
明明有解决的办法,你不去做,叫合作的客户们怎么想?
要么觉得你这个人思虑不够周全,管理能力太差;要么怀疑你是不是有什么别的用心,不坦诚。
你拉着所有人一起损失利益,最后只能自绝于圈子。
真心犯不上。
所以,韩烈的计划是一一先做出一点成绩来,取得肥羊们和老张的信任。
然后开个会,搞个公司化基金做过度。
注册地址就定在魔都虹口对冲基金园区好了,有税收减免和优惠的办公场地。
再让老潘搞个高科技企业的牌子,估计能把总体税率控制在20%左右。
接下来专心搞钱、扬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