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兰亭虽然勃然大怒,但好歹没有让他搬到三等吏舍,刘宴也是见好就收。
毕竟带了青虎堡的学童过来,学署那边需要安顿,赵泰俞同为训学,会不会区别对待这些孩子,刘宴也要确认一番。
好在县学招收学童并不容易,因为科举还没正式开始,县学没有生员,所以就先办了开蒙的社学,赵泰俞也不敢不用心。
中午的时候,刘宴去膳堂领了午饭回来,便跟拓跋青雀在小院里用餐,这才吃到一半,又有人找上门来了。
户曹主事胡有簧带着一个书吏,书吏怀里抱着一大沓册子。
“刘训学啊,今年的摊派算下来了,既然韩城夫人已经与你结亲,我等也不必往青虎堡跑一趟了。”
胡有簧不冷不热地说完,从书吏那里取了一个册子,不由分说就丢在了桌面上。
说起这个摊派,也是古代官场的“顽疾”了。
放眼整个灵武县,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人手一百多号人,但只有知县顾兰亭等少数几个人是朝廷命官,享受朝廷的俸禄,其他人的工资则由县衙来负责。
县衙哪来钱发给这些临时工呢?
当然是薅老百姓的羊毛,所以才说他们吃着民脂民膏。
但薅羊毛也不能只逮一只来薅,所以就出现了摊派,将这些县衙的费用摊派到地方百姓的头上,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诸如县域里的大户人家,大不了出点钱,但穷苦人家就只能用人力来抵,家里青壮到县衙去充当衙役或者杂役等等。
地方官场结构臃肿,比如顾兰亭需要雇佣师爷来帮自己处理地方政务,工资当然得知县来负责,但知县那点俸禄,养家糊口都勉强,当然要想方设法捞外快。、
而且州县的上级衙门诸如兴修水利,修桥铺路,迎接钦差,组织科考以及团练乡勇等等政务活动,都需要摊派到县衙这一级衙门来,让各个州县衙门来轮流承担。
州县衙门没有钱没有人,就只能摊派到境内的老百姓身上,渐渐的也就成为了不成文的潜规则,甚至是地方政策。
刘宴对此自然表示理解,毕竟每个地方都这么做,只要不要太过分,超出老百姓的承受能力,搞得民不聊生,能维持地方政府的运作还是十分必要的。
然而当他打开册子,眉头顿时皱了起来。
“摊派给青虎堡一千斤上等炭?怎么不直接去抢!”
木炭在古代是价值非常